制度與服務“雙輪驅動” 推動林業新質生產力發展
摘要
林業新質生產力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關鍵支點,也是當前林業改革的薄弱環節。在制度與服務“雙輪驅動”框架指導下,“林業標準地 現代林事服務中心”協同推進的新模式協同揭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機制。
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,林業新質生產力成為鄉村振興與綠色轉型的關鍵支撐。浙江基于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的省情,依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,形成“林業標準地 現代林事服務中心”的協同發展模式,緩解林地細碎化與服務滯后問題,呈現產權制度與服務體系“雙輪驅動”的路徑。
林業新質生產力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關鍵支點,也是當前林業改革的薄弱環節。浙江實踐表明:以林業標準地推進權屬整合與基礎設施標準化,以現代林事服務中心提供數字化、全鏈條的專業服務,二者協同揭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機制。
從制度創新看,林業標準地通過統一確權流轉和基礎設施配套,集中連片利用林地,構建產權明晰、要素集聚、設施標準化的制度基礎,降低交易成本,穩定投資預期,為社會資本和技術“上山入林”提供可預期環境,是集體林權制度深化的硬件支撐。從服務體系創新看,現代林事服務中心以數字化平臺提供技術、金融、勞務、加工、碳匯評估等全鏈條服務,彌補小農戶和基層組織管理、核算、談判等能力短板,降低經營風險,提升效率,是傳統林業推廣體系的市場化升級和軟件支撐。二者協同構成“制度整合-要素集聚-服務專業化-產業升級-新質生產力發展”的邏輯鏈條:產權制度創新為地塊和要素整合奠定基礎,服務體系創新提供專業化與協同支持,形成“地塊標準化 服務專業化”的整體格局,實現制度與服務供給的良性耦合。這一“雙輪驅動”模式較單一產權整合或單一服務供給,更能詮釋山區林業在小規模經營主體下實現集約化、綠色化、專業化轉型。
在制度與服務“雙輪驅動”框架指導下,浙江率先探索“林業標準地 現代林事服務中心”協同推進的新模式,在產權整合、要素集聚、服務專業化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,呈現經濟、社會和生態三重效益。
一是產權整合與設施標準化:集約化經營單元。通過“三權分置”改革緩解林地細碎化困境,推動林業標準地集中連片和規模化經營,產權明晰與流轉規范化降低交易成本,穩定投資預期,吸引資本和技術進入林業。在此基礎上,標準地統一配套道路、水電、管護用房、軌道運輸等基礎設施,并嵌入生態約束和產業準入指標,實現“拎包入住”,如杭州市淳安縣“七有”標準地(有路、有房、有水、有軌、有網、有電、有眼)為產業發展提供工業化水準的設施支持。
二是服務專業化與數字化平臺:補齊能力短板。現代林事服務中心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林機、勞務和產品加工服務,為小農戶和基層組織提供林機租賃、技術培訓、金融咨詢、碳匯評估等全鏈條支持,破解經營能力不足,降低風險,提高效率,如衢州市常山縣“1651”現代林事服務中心(1個平臺、6個服務分區、5支專業隊伍、1種分配機制)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,成為服務帶動林業產業化的典型。
三是制度與服務供給耦合:帶動產業升級增收。林業標準地側重硬件標準化,降低成本,提高規模效益;現代林事服務中心著眼軟件服務化,提升經營主體能力和市場對接水平。二者結合形成“地塊標準化 服務專業化”的整體格局,實現制度供給與市場服務良性銜接,帶動油茶、林下經濟、康養、生態旅游等多元產業發展,如衢州市“一股份兩平臺”模式整合林權流轉和經營權交易,全市林地規模流轉面積突破250萬畝,占可流轉面積的七成以上;麗水市“三塊地”分類供給為不同經營主體提供差異化準入條件,推動毛竹、中藥材等資源向二、三產業延伸。
四是經濟、社會、生態效益顯著:驗證“雙輪驅動”。標準地與服務中心降低社會資本“上山入林”門檻,畝均產值和產業鏈延伸顯著提升,經濟效益顯著;通過“租金 股金 薪金”分配機制和服務中心優先雇傭低收入農戶,實現農戶多渠道增收、村集體經濟增強,社會效益明顯;標準地建設中嵌入碳匯準入指標與綠色認證體系,通過數字化監管平臺全過程管控,使林業新質生產力與生態保護兼容,預期生態效益突出。
浙江“林業標準地 現代林事服務中心”創新模式的探索,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和方法。
制度供給與服務供給耦合是山區林業轉型的關鍵機制。山區林業長期面臨林地細碎、主體分散、服務滯后等難題,單靠產權整合或服務供給都難以破解。只有將產權制度和服務體系創新“雙輪驅動”,才能整合資源、集聚要素、提升能力,推動小規模經營主體向集約化、綠色化、專業化轉型。林業標準地為經營主體提供扎實的硬件基礎,降低交易成本,穩定投資預期;現代林事服務中心則通過全鏈條服務,補齊專業化、信息化和市場化短板。兩者協同把分散的“多小散弱”經營轉變為標準化、專業化、可持續的體系,實現制度與市場服務良性互動,使林業新質生產力在山區條件下形成和擴散。
多層級統籌與分工協作是實現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。該創新模式要順利落地,需構建“縣域統籌-片區協同-基層執行”的多層級治理體系。縣域層面負責總體規劃、政策支持和資金配置,整合林業、自然資源、文旅等部門,統一標準、審批和監管,為基層提供制度和要素保障;片區層面跨鄉鎮、跨村組建協作體或運營聯合體,整合林地、勞務、資金、設備等資源,同步推進標準地和服務中心建設;基層層面依托村集體、合作社和駐村服務員落實建設、利益分配和群眾動員,增強認同與參與。這樣縱向上實現政策、資源、執行的銜接,橫向上促進主體協調,提高制度與服務供給匹配度,降低“建地無服務、服務無地塊”風險,保障模式穩定運行。
市場化運行與利益聯結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。該創新模式要長期運作,需建立市場化運營和穩定利益聯結機制。浙江以“租金 股金 薪金”“三金”分配為核心、數字化平臺為支撐,重構經營主體、村集體、農戶和社會資本關系,即林地流轉獲租金,經營主體或平臺分配股金,服務中心和企業提供薪金,實現“資產 股權 勞動”三重保障。數字化平臺同步建立服務清單、價格標準、合同范本和信用評價,全程留痕、動態監管、績效掛鉤,增強契約約束,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。這種“政府引導 市場付費 社會資本參與”的多元供給格局,既保障林農和村集體多渠道分享收益,又增強社會資本長期參與動力,逐步減少對財政補貼依賴,形成可造血、可循環、可持續的內在動力。
生態價值嵌入與綠色認證拓展林業新質生產力的外延和功能。該創新模式建設中,將生態價值納入制度設計,是綠色發展與經濟增收協同的重要路徑。浙江在地塊準入環節嵌入碳匯指標、生態紅線和綠色認證,并通過數字化平臺動態監測,實現從立項到流通的全鏈條管控,使生態保護與經濟收益相互支撐。經營主體在滿足生態指標的前提下,可借助綠色認證提高產品溢價,利用平臺獲取碳匯評估和交易信息,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收益。同時,生態價值嵌入為生態產品市場化、碳匯質押貸款、GEP核算與產品認證等創新提供基礎,使林業經營從傳統木材拓展到生態服務、碳匯交易、綠色金融等多維領域,延伸林業新質生產力的外延和功能。
來源:農民日報
作者:沈月琴 朱哲毅 寧可,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
| 我也說兩句 |
| 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,版權歸發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無商業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